软腭瘫痪

软腭瘫痪

概述:软腭瘫痪是咽瘫痪中较为常见的一种,发生原因可为中枢性或周围性,可以单独或合并其他神经瘫痪出现。

流行病学

流行病学:

病因

病因:发生原因可为中枢性或周围性,可以单独或合并其他神经瘫痪出现。中枢病变引起者,常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延髓病变,如延髓瘫痪、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、炎性病变、脊髓空洞症、肿瘤、梅毒等。常伴有同侧的唇、舌和喉肌瘫痪。周围性病变者则以多发性神经炎较多见,故常伴有感觉性障碍。位于颈静脉孔附近的病变如原发性肿瘤、血肿、转移性淋巴结的压遭引起的软腭瘫痪,颅底病变(外伤、肿瘤等)压迫Ⅸ、Ⅹ和Ⅺ等脑神经(颈静脉孔综合征)。

发病机制

发病机制:不清。

临床表现

临床表现:单侧软腭瘫痪可无临床症状,双侧者症状明显,由于软腭不能上举,鼻咽不能闭合,病人说话出现开放性鼻音;吞咽时,食物易逆行入鼻腔,偶可经咽鼓管流入中耳;病人不能作吸吮、吹哨或鼓气等动作。
    检查:若一侧软腭瘫痪则悬雍垂偏向健侧;发声时,悬雍垂和软腭向健侧移动,患侧不能上举。若双侧瘫痪,则软腭松弛下垂,不能活动。若影响咽鼓管开放能力,可出现中耳的症状和体征。若同时有咽缩肌瘫痪,则在梨状窝中可有唾液或食物潴留。

并发症

并发症:

实验室检查

实验室检查:

其他辅助检查

其他辅助检查:

诊断

诊断:单纯的软腭瘫痪诊断并不困难,但应探索其致病原因。单侧完全性咽瘫痪,除发声不清外,吞咽正常;双侧性瘫痪者,可能为中枢性病变所致,多见于脑血管意外的患者,除耳鼻咽喉部的检查外,应进行内科及神经科的全面检查。

鉴别诊断

鉴别诊断:

治疗

治疗:因白喉或咽部急性炎症所致的瘫痪,给予加兰他敏2.5~10mg,每日1次肌内或皮下注射,连续2周为1疗程。用后有效者,可连续3疗程;如用1~2疗程后无效者,应停止使用。或用士的宁2mg,每日1次肌内注射,可连续使用2周。其他维生素B1 100mg或呋喃硫胺(新维生素B1)20mg,每日1次肌内注射,再配合发声锻炼和理疗。如已有神经退行性变者,应作直流电刺激。咽缩肌瘫痪患者,需置入鼻饲管。
    针刺治疗:针刺对中枢及周围性瘫痪的治疗,有时可获良效。
    耳针取穴:神门、皮质下、枕、咽喉。可取单耳或双耳,针刺后留针半小时,或用电脉冲刺激。
    体针取穴:风池、大椎、少商、廉泉、天柱、曲池。

预后

预后:经适当治疗,有时有时可获良效。

预防

预防:

轻触这里
关闭目录

目录

Copyrights 2005-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